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汉朝历代皇帝(《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发布时间:2022-09-15 03:20   浏览量:20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说: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世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史,他对战国时期、刘项楚汉相争、汉武帝征伐匈奴、三国鼎立这些特定历史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非常向往。

他在不同的时期,对汉高祖和汉武帝都曾经作过评价。比较而言,他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可能还要更高一点。

为何汉武帝会出现在他的名篇中呢?

这主要是因为,《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外敌。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创作一个作品,把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战绩的、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写入诗篇,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曾经如何评价汉武帝呢?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评价道: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而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二帝,毛泽东认为他们只知道守成,“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已经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抵御日本侵略,是当时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当时,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的清涧县,天降大雪,面对雄浑壮观的雪景,毛泽东想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触发了创作豪情。

据《诗词为媒,毛泽东与柳亚子》一书,1936年2月7日晚,毛泽东奋笔疾书,创作了这首名篇:

皑皑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

1936年的中国,正值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汉武帝作为抵御外族侵略的封建帝王的代表人物 ,雄才大略。被写入了毛主席的诗词中。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第6个皇帝,共在位54年。他独尊儒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他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从16岁即位,在内政方面,限制诸侯结党,强化皇权。在军事方面,先后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率军出击匈奴,迫使匈奴残部迁徙漠北;他军事和说服手段齐下,收服了西南夷地区,成为汉的郡县。在外交方面,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强化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

在汉武帝的任期内,巩固了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强的大国。

当然,也有许多历史学家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毛泽东更看重他开疆拓土,抵御外敌的历史功绩。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因循守旧,都不去追求建立功业,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好大喜功”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坏事,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也就是看待问题要全面。

1956年2月,毛泽东听取国务院各部委工作汇报时说:

“好大喜功好像是坏事,历来骂汉武帝好大喜功,可不名誉哩。木船变轮船,马车变汽车、火车,都是好大喜功,不加区别地说好大喜功都不好,是不妥当的。”

毛泽东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也比较高。

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写下了批语: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另外他在不同的场合,还这么评价过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的评价,和汉高祖刘邦本人的自我总结,其实也是相符的。因为刘邦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主要是因为用人得当,用好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

关于项羽的败因,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放弃关中,心怀楚地;

二是放弃义帝,自为霸王;

三是自恃攻伐,不知师法古人;

四是欲以武力平天下。

1962年1月30日,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讲到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

毛泽东在他发表演讲时,往往先从引经据典开始。他对中国历史研究非常深,善于通过讲一些历史典故,引发听众的深思,激发听众的共鸣,让大家能从历史典故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从刘邦和项羽正反两个方面举例,批评有的同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搞一言堂。最终结果就是会导致脱离群众,难免要“别姬”。

当他讲到“难免有一天要别姬”这一段时,引发了下面听众的一片笑声。

中国诗词韵律讲究平仄、押韵、对仗。

当然,诗词本身的韵律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58年底,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毛主席自己讲得很清楚:写这篇词的用意,就是反封建主义。但是作为诗词来讲,讲究意境和文字美,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词中的“秦皇汉武”,如果换成“秦皇汉高”,就明显会使人感到读起来不那么顺畅,比较拗口。

大家好!敬请您点赞、转发、评论、【关注】,谢谢!

标签: 中有 / 皇帝 / 历代 / 汉朝 / 汉武帝 / 沁园春•雪 / 
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是什么) 网页游戏排行(有什么网页游戏) 澳门的大学排名(澳门理工大学世界排名) 石家庄电视塔(石家庄世纪公园电视塔有门票么?如果说去上面) 比较好看的电视剧(你看过哪些最好看的电视剧?为什么) 世界著名画家(世界最有名的画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珀莱雅适合什么年龄(请问珀莱雅适合多大年龄,谢谢) 洗面奶排行榜(最好的洗面奶排行榜) 中国最长的河(全国最长的国道是哪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