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守墓故事,一位美联社记者曾经采访袁崇焕第17代守墓人时说:“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了将近400年的墓”,说完,这名记者再也没能控制住激动的泪水,他眼含泪花感叹道:“可敬可叹!”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守墓人,就是佘幼芝,她是佘家390年来唯一一位女守墓人。
2020年8月12日,佘幼芝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伴随着她的远去,一段传承了390年的守墓传奇就此谢幕。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段真实、感人而又精彩的忠烈故事。
1. 三条祖训,让佘家人主动担负起守墓的重任
1939年5月20日,佘幼芝出生在北京一个叫佘家馆的地方,祖上留下不少田产,可是,自她懂事起,她就随父母和伯父一家住在一座大型陵园中。
儿时的佘幼芝并不喜欢这里,毕竟这座陵园的四周青松林立、一片阴森肃静,总之,这里并非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地方。
满怀好奇心的佘幼芝三番五次地向长辈问道:“我们为什么要住在坟墓边上?我们不缺换房子的钱,为啥不能换一座新房子?”
直到佘幼芝9岁那年,她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委。
这一年,佘幼芝的父亲病重,在奄奄一息之际,心事未了的他拉住了自己独生女儿的手,反复叮嘱:“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处,都要坚韧不拔地代父守好袁大将军的墓”,并向她哭述了佘家家史和守墓的原因。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是广东顺德人,自幼学文习武,年长后文武双全,曾跟随袁崇焕南征北战,冲锋陷阵。
袁崇焕生于1584年,广西藤县人,祖籍是广东省东莞石碣镇,他是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朝廷派到福建邵武县担任县令,在地方上廉洁勤政,造福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率领重兵夺取了明朝的辽西广宁,紧接着,连续攻陷明朝的义州、锦州、大凌河等40余座城池。
时任明朝辽东经略的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面对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向山海关撤去。
一时间,明廷上下惊恐万状,无人敢战。
就在明廷无人可用之际,袁崇焕自告奋勇,主动向朝廷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明廷大喜,立即派袁崇焕守护山海关。
可以说,袁崇焕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担负着守护明朝百官子民的身家性命和千里失地收复的重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情急之下,毛遂自荐的袁崇焕果然不负众望。
他刚一到任,就立即加固城池防御工事,安抚城内百姓,慰问三军将士,并亲自登上城墙督战。
如此一来,军民上下一条心,他用3万兵马打败了后金的13万大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并从宁远向前推进,一举收复了200多里的失地,还炮击重伤努尔哈赤。
经此一役,袁崇焕一战成名,他连升六级,由正七品知县一路升到正二品,成了明末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满军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但是,又不敢贸然再战,于是,皇太极设下反间计,目的就是除掉袁崇焕。
他们说袁崇焕与后金里通外患,签有密约。
不明是非的崇祯听信谗言,一声令下,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并处以凌迟。
在行刑当天,刽子手手拿钢刀将袁将军割得体无完肤,血迹斑斑,误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百姓们,竟然“分食”其肉。
就这样,袁崇焕含冤而死,时年46岁。
袁崇焕死后,无人敢葬。
多亏一身忠义的佘义士,冒着被灭门的风险,趁着夜黑风高之际,偷偷爬上城墙,取回了被挂在旗杆上的袁将军头颅,并埋在了自家院中。
为掩人耳目,佘义士建了一个广东“义园”,凡是在京城逝世而回不去家乡的广东人,都可以在此地安葬。
从此,佘义士隐姓埋名,辞去官职,尽心尽力为袁崇焕守墓几十载。
后来,佘义士终老前,给后世子孙定下了三条遗训:
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
二、不许做官;
三、世世代代由“掌门长子”为袁将军守墓。
从此,佘家子孙开始依照祖训秘密守护袁崇焕墓。
直到150年后,乾隆为袁崇焕平冤昭雪,并为袁崇焕和佘家先祖修坟以旌气节。
感念佘家满门忠烈,乾隆打算为他们封官进爵,可是,佘家秉承祖训,不为官位所动,拒绝了清廷的好意。
至此,佘家祖祖辈辈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秘密才被世人所知。
清朝末年,袁崇焕墓日渐凋零,到了民国初年,康有为出面号召社会各界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碑修墓,并在墓前建了袁祠。
1952年春天,因发展需要,北京市大量迁移城内墓地,正巧,袁将军的墓地也在迁移之列。
佘家闻讯,四处奔走相求。
当年5月份,柳亚子、章士钊、李济深和叶恭绰得知情况后,联名向毛泽东上书请求保护袁崇焕墓。
毛泽东随即批示彭真市长“应予保存”。
就这样,袁崇焕墓得以保全。
那些年,每年的清明,朱德、周恩来、宋庆龄、叶剑英等人都会前来拜祭。
经过时间的流逝,当年的佘家营改成了佘家村,后来又成了佘家湾,再后来又改称佘家馆,可是,变迁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佘家传承的“忠义”精神。
2.堂哥含痛离去,佘幼芝成了佘家唯一一名女守墓人
佘幼芝的父亲兄弟两个,她伯父家有两男两女,按照祖训,守墓的重任由佘幼芝的堂哥来担任,毕竟,他是“掌门长子”。
1963年春天,佘幼芝的母亲去世,留下她一个人与堂哥继续为袁崇焕守墓。
一年后,25岁的佘幼芝结婚,嫁给了一名叫焦立江的干部。
婚后不久,焦立江的工作单位为小两口分了一套房子,焦立江与佘幼芝商量搬到新房子里居住。
谁知,佘幼芝坚决不同意,她不愿意离开袁崇焕墓半步。
焦立江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忧虑:“住在墓地,整天与死人打交道,阴森森的,我有点儿不习惯,也有点儿害怕。”
这时,佘幼芝一改平常的温顺,她勃然大怒,说:“要走你走;如果不走,不准有半点儿辱没大将军和先祖的言行。”
这让焦立江十分难堪,他连忙问妻子个中缘由。
佘幼芝含泪讲了佘家祖祖辈辈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故事,并在焦立江面前发誓:“今后不许再提搬家之事,否则,离婚!”
焦立江敬佩袁崇焕的气概,也敬佩佘家的忠义,当然,他也很爱他的妻子,他当着妻子的面说道:“我想通了,既然这份忠义延续了300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以后,我支持你。”
从此,他再也没有提过搬家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之余,还和妻子一起修整墓地,清扫墓地的卫生。
后来,两人生下了一男一女,焦立江经常在墓地向两个孩子讲述袁崇焕将军的忠烈故事以及佘家祖祖辈辈坚持守墓的忠义精神。
可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守墓之事就发生了变故。
1970年,作为“掌门长子”,佘幼芝的堂哥不堪“沉重”帽子的重压,带着一家老小含泪离开了墓地。
临行前,他哭着劝佘幼芝跟他一起走。
可是,佘幼芝坚持不同意,她要留下来为袁崇焕将军守墓,并且铿锵有力地说:“生,随墓地生;死,随墓地死。”
从此,佘幼芝成了佘家第17代守墓人,而且,还是唯一一位女性守墓人。
后来,有人说袁崇焕将军的墓里有黄金,因此,一些人强行挖了袁崇焕墓,还推倒了竖立在一旁的墓碑,甚至,还将墓园改成了操场。
直到1978年,佘幼芝东奔西走,多方呼吁,请求修复袁崇焕墓,并发誓:“袁墓一天不修复,自己一天不剪头发。”
在她的坚持下,在她的无私奉献下,佘家的壮举终于感动了世人。
1984年,袁墓、袁祠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重新竖立起来;两年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又重修了袁崇焕墓。
墓修好的那一天,佘幼芝跪在袁将军的墓前嚎啕大哭,剪去了留了十几年的发辫,这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3.苦守陵园三百载,佘氏只为传忠义
对于佘幼芝的壮举,许多人都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解,他们问佘幼芝:“我不明白,你们这样守墓究竟是为了什么?”
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了‘忠义’两字。”
佘家祖祖辈辈守墓都不图回报,到了佘幼芝这一代,也是如此。
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墓,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甚至,连工资也没有,只是靠丈夫的薪水生活。
因此,她的家里很寒酸,屋里除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以外,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
可是,佘幼芝却很开朗,她总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佘家,有一个专用的账本,上面记载着社会仁人志士为修墓、维护、祭祀等捐的财物,也清楚地记载着每一笔捐款的支出。
佘幼芝要求,这笔捐款除了用于袁墓的维护和祭祀,谁也不能动。
1990年,佘幼芝患膝关节病住院,在这种情况下,被迫离开了墓地。
可是,即便如此,躺在病床上的佘幼芝心里还是挂念着袁崇焕墓,她在病床上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独守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情,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上级部门得知佘幼芝生病后,曾考虑雇人守墓,可是,被佘幼芝婉言拒绝了,她说:“为修墓,国家花了不少钱,请人扫墓还得花钱,还是我来扫吧。”
就这样,病还没有好,佘幼芝就回到家中继续守墓。
守墓是什么?
佘幼芝说:“守墓就是形影不离,是把亡人的精神宣传给国人,这才是守墓。”
她还说守墓就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遗产。
4.佘幼芝的担心:谁来做第18代守墓人?
年轻时,佘幼芝每天早上5点就会起床,在袁崇焕墓前恭敬地上三炷香,然后,深深地鞠躬、祭奠;到了老年时期,她身体不便,只能在女儿的搀扶下,艰难地迈过一级一级的台阶,来到袁崇焕墓前守护。
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看着老伴,有些不舍,他疼惜地说:“几十年了,她每天早晚都会来一次墓地看一看,容不得将军墓有半点儿杂沉。”
而佘幼芝却说:“多亏了老焦理解我、支持我,要不然,我也守不到今天。”
佘幼芝为袁崇焕守墓的壮举,得到了老家广东顺德马岗村父老乡亲的敬佩。
1999年5月,佘幼芝夫妇回到老家顺德省亲,临别时,老家的父老乡亲为佘幼芝写了四句赠言:精忠为国袁将军,肝胆沥照佘家人,三百春秋义不改,高尚情操励乡民。
面对父老乡亲的高度认同,再加上祖辈的殷殷重托,佘幼芝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之处,她担心佘家没有第18代守墓人。
谁来做第18代守墓人?
佘幼芝的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纷纷向母亲表态:我们愿意继续守墓。
可是,佘幼芝还是不放心,她说:“守墓不是表面的东西,要把一种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后人,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会把墓交给政府,从此,佘家守墓就断在我的手里,我会向九泉之下的先祖请罪。”
5.儿子的突然离世,让守墓换了一种方式
当年袁崇焕遇害时,老家被抄,兄弟妻子被四处流放,袁氏故居早已无影无踪。
2001年10月,东莞籍的袁氏宗亲和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袁崇焕,也为了让后人缅怀先烈,他们积极捐款,共筹集到120多万元,用来重修袁氏故居,并修建了袁崇焕纪念园。
同时,他们还邀请佘幼芝、焦立江夫妇到东莞工作。
可是,佘幼芝秉承祖训,婉言拒绝道:“按照先祖的遗训,佘家注定不能蕃衍外迁,要把根留在这里。”
请不来佘幼芝夫妇,那就请他的儿子前来吧。
2003年,老家东莞的父老提出,如果佘幼芝夫妇不能前来,可否由他们的儿子焦平前来继承祖先的事业。
当时,焦平才28岁,正与女朋友处在热恋之中,而且,当时他在苏州工作,薪金待遇要比东莞方面高出很多。
他得知东莞的盛情邀约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焦平的女朋友是一位朝鲜族女孩,她的家乡在吉林。
焦平去东莞之前,决定先去吉林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征求岳父岳母的意见,能不能把女朋友带到东莞与自己一起继承祖业。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2003年6月份,焦平在吉林横遭车祸,当场死亡,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从此,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8岁。
焦平的骨灰被父母带回了北京,当天他的爸爸焦立江就给东莞方面打了电话:“我们对不起东莞的父老乡亲,焦平已经走了,他不在了。我们有一个想法,如果领导同意,我们想专程去东莞,把焦平的骨灰送去”,说完,焦立江郑重地补充道:“他活着没有为袁大将军守墓,死后可以永远为袁大将军守下去。”
为此,佘幼芝夫妇还给儿子改名为“佘焦平”。
东莞方面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后,为焦平的不幸离世感到惋惜,他们当即同意把焦平的骨灰安放在袁崇焕陵园里。
在安放焦平骨灰的当天,东莞当地的民众为焦平送来一副挽联:天意早安排,断代未婚命驱帅意;人生惊变幻,车翻笔折泪洒灵台。
从此,佘家换了一种方式为袁崇焕将军守墓,如果焦平泉下有知,或许会感到无比欣慰。
其实,早在2002年,焦平就公开表达了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恒心。
2002年,焦平陪着父母看话剧《袁崇焕之死》,期间有观众问道:“佘家为袁将军守墓到什么时候?”
佘幼芝夫妇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焦平抢了话头去:“永远。”
谁承想,他的这个回答变成了现实。
2004年元旦前后,佘幼芝夫妇去吉林处理事故赔偿的问题。
当他们得知肇事司机也是一个穷苦人时,佘幼芝夫妇的心软了下来,他们只接受了2.8万元的赔偿。
当时,在法庭上,法官被佘幼芝夫妇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他说:“真没想到你们如此大度。”
其实,佘幼芝夫妇的大度之处不仅止于此。
他们把赔偿金全部捐给了位于东莞的袁崇焕纪念园,用他们的话说,这钱是儿子用命换来的,他们一分也不能用,这钱捐给袁将军纪念园,也算是了却儿子生前未能为袁将军守墓的心愿。
6.佘幼芝的女儿问:“妈,您为什么活着?”
亲人的离世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就在儿子走后的第13年,佘幼芝的老伴焦立江也撒手人寰了。
临死前,他拉着佘幼芝的手嘱咐道:“要坚持守墓,要为袁大将军墓申请非遗。”
老伴的临终遗言,佘幼芝默默地记在了心中。
后来,她的女儿焦颖开玩笑地问母亲:“妈,您为什么活着呀?”
“我活着是为了实现3个愿望,一是守墓,二是恢复袁祠,三是为袁将军墓申请非遗”,佘幼芝回答道。
说完,她感觉不妥,毕竟自己为守墓忽略了女儿的童年,现在女儿长大了,不能再伤害她了。
于是,佘幼芝补充道:“也是为了你呀!”
晚年时期的佘幼芝,行动不便,身体也越来越不硬朗,她搬到女儿家里居住,来袁祠守墓的次数渐渐地少了。
2018年10月,佘幼芝来到袁祠,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祭拜袁崇焕将军。
这一天,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恭敬地为袁崇焕将军上香、鞠躬,然后,在墓前深情地洒下一杯酒。
这一次,佘幼芝坐在轮椅上若有所思,没有说话。
两年后,佘幼芝因小脑梗塞住院治疗,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佘家为袁将军守墓390余年的传奇,就此谢幕;但是,不变的是佘家祖祖辈辈留下的忠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