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秉承家教,爱读古书,喜欢写写画画。少儿时代萌生一个绿色梦——文学创作,记述前人的历史,记录自己的感悟,为后人留下一个系列作品。经过多年读书和写作历练,如今写作,已成为习惯,只要有时间,提笔就随手写,不再需要起初追求的灵感了。
位卑不忘初衷,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意在为年轻人提供借鉴。汉字汉语,源远流长,薪火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么希望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华夏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本文若对年轻一代文学爱好的写作,有所助益,不胜荣幸!
文学的开端,以躁动的心灵感应外物,审美观照难以达到无我之境,当时的想法很多,构思也有独特之处,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于大脑,却难完整精确地现诸笔端,所掌握的思想和文字,仿佛游兵散勇一般,难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功于指端,和畅地流注于笔下。
因为内部语言飘忽无定,跳跃性很强,思维中还有许多省略的地方,思想和语言的组合过程,有相当的难度,内部语言难以转化为书面语言。好像茶壶煮水饺一样,本身器具不对头,当然煮得不好,勉强以大火烧煮,煮得皮焦里生,也难以倒出来,勉强倒出来的,只是几个烂皮露馅不成样子的东西,自己看了都没有食欲,更不用说能捞在盘子出手敬客。
自命以为不凡,反致流落不遇。失意的人生,常人的体相,在不成熟的思维状态下,时间相连而空间广袤的事物,很为芜杂,纠缠一起无法理清。笔不从心,手不逮意,风云襟怀,无法落纸,苦涩进入写作过程。人以无我的心态感应外物,外物才能以形象活现的方式,进入人的审美感知。
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经过大脑思维冷静过滤,外物形象才能精妙展现,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现诸于笔端,创作过程也不能小视主观感情的作用,任何事物被写到作品里,都需要经过人思想感情的筛选,不然那文字和内容就没特色。而无我和有我的尺度,的确不好把握,心有余而力不足,偶有文思,排句法时象蒲公英飘忽。留在记忆中的故事,仿佛尚难开发的矿藏,在地下酣睡,焕发不出艺术的光彩,没有走到笔下便开始干涸,渗入遗忘的沙漠……
写作是星月下的野渡孤舟,情节是心头郁结的风景,不知要经过多少风霜,才能迎来明天霞光!处在人生的迷茫期,心中的梦想依旧没有放弃,低调中悄然潜行,坚持研读经典,向前人学习,写修身日记,分析看到的问题,整理生活体验,渴望在自我批评中顿悟。
人生知己难逢,知音殊少,遇合很重要。进退两茫茫中,昔日一些师生并没有忘记我,他们的恩情和友情,如夜空的雁阵,生动的情节,载着大写的步伐,曾给我暗淡的生活,加上了一些亮光和精神,使心田挂上了晨曦的露珠……
没有畏难而退,夜以继日的辛劳,已成自然习惯,而人生路上,多少事均以失望而告终!三观皆正,却无坦途,仰望高山,道阻且深,雪拥蓝关,马难前行,有时真有点想不通,不知何苦奔走风霜雨雪,淹留凄苦的世氛!文化贴着土地成长,而万物生长靠太阳,大梦我难觉,心绪如风送云,时有不堪之象。孤独的山道上,寂寞地攀登,望着偏西的日光,尚不知情归何处……
本文的中间部分,摘自我本人的系列回忆性散文《西去流云东逝水·我的大学》结尾部分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