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鲁迅赞为无韵之《离骚》,说明有较高的文学性。从这个角度说,《史记》中项羽就是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由于司马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对项羽寄予了更多的同情与哀怜。
以成败论英雄虽为主流意识,但项羽却是个例外,虽败犹荣。始终是后人心目中的英雄。因为项羽性格特征符合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大多数人对英雄的定位。
当秦始皇东游会稽时,年少的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就这句不经意的话,既表现了项羽透明的本色,又反映出他蔑视皇权至尊的真性情。
项羽出身楚国贵胄之家,文能赋诗,武能扛鼎,不平则鸣,说反就反,痛快淋漓,勇气赛虎狼,毅力坚如钢,没有半点塑性,在秦末争雄天下,先发头筹,一战而亡暴秦。
就因为项羽仁厚爽直,重情重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最后导致兵败垓下,然而,此时的项羽仍不失霸王气魄,当着专一心爱的女人,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感天动地的世纪挽歌!面对滚滚而逝乌江,发出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人生长叹!
此刻,项羽不禁想起追随自己起义反秦而一路走来,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八千江东子弟,自己怎能独活天地间。至此,项羽情尽矣。最终和虞姬自刎身亡。
无情未必是豪杰,多情堪当真丈夫。
一千多年后,李清照路过此地,触景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代表了封建时代文人对他无限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虽然项羽没有成就伟业,但一直被大多数人视为英雄。《史记》作为最重要的正统史书,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事迹,符合封建社会对英雄的评判。一是女人喜欢,有血性纯爷们。二是重情重义,男人大都愿结交此类朋友,关健时刻不计得失,两胁插刀。他一战而亡暴秦,再战而失天下,磊落而不阴暗,成败分明,人虽远去,豪气尚存。顶天立地,可圈可点。那段无情的历史,就是因为项羽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性格,让后人在品读之后,得到的感受却是有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