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幼儿杂志总编辑玛丽·阿涅丝·高德哈,携手西班牙重量级插画家卡门·凡佐尔创作的01、精心设计的情境思考提问,让孩子找到快乐人生的钥匙
积极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关于“什么让我们快乐”的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带给了孩子不同的思考,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提升了孩子的认知。其中,有的是孩子成长必定会遇到的普遍问题,比如面对挫折的提问:什么让我们快乐?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趴着?或者站起来继续玩耍?
3—6岁儿童而言,他们早已经历了学走路的过程,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即便孩子选择趴在原地,也不要生气。孩子这样选择的原因,可能是摔疼了,或是一时气馁。请充许孩子在原地趴一会儿,以便度过短暂的疗伤期和心理恢复期。
有的是贯穿孩子一生的重大命题,比如关于做他人与做自己的提问:什么让我们快乐?将自己变成另外一匹马?或者平静地做自己?这个问题换成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还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马友友的父母本来希望儿子成为伟大的数学家,马友友却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而是热衷音乐。马友友一直努力坚持自己的想法,父母最后只得妥协,允许儿子学习音乐,最终马友友成为国际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与马友友不同的是,钢琴演奏家郎朗,活成了郎爸希望的样子。郎爸希望儿子成为优秀的钢琴家,于是强迫儿子从小苦练钢琴。在郎爸的严厉教导下,郎朗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马友友和郎朗虽然选择的人生路不同,但是他们都获得了成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
人生中有些选择并不容易,对于做他人与做自己这个问题,很多成年人也会纠结,不知道哪种选择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人生,获得真正的快乐。孩子对于这类问题的认识无疑是表象浅显的,但是无需担心,孩子会从探索这些深奥的问题开始,学习思考人生,发现快乐。
所有的提问,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去思索这些问题,并且得到自己的答案。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怎么办?孩子会不会因此而误入歧途?
对此,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bold;">“人生不总是非黑即白,快乐也不是一条单行道。在讨论和探索中,孩子们将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找到快乐人生的钥匙。”
显然,每个孩子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可见,02、巧妙的设计,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白快乐人生的真谛
玛丽·阿涅丝·高德哈擅长以温柔简单的文笔,描写幼儿的日常生活。《什么让我们快乐》的语言幽默简短、诗意盎然、充满童真童趣,让孩子很容易从中收获快乐,并获得成长。
卡门·凡佐尔画风独特、色彩鲜明、充满了童稚般的真诚和热情。《什么让我们快乐》中色彩鲜明、逗趣传神的水彩插画,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提升孩子的审美。
关于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美国著名的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总结说:“孩子就会从不同的选择中领悟到快乐人生的真谛:快乐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无论选择什么都可以从中找到快乐的理由。
当孩子明白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就真正拥有快乐的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很多时候,不同的选择,会获得不同的快乐。比如,书中关于成功的提问:什么让我们快乐?比其他人更成功?或者和其他人合作,一起成功?
由此,想到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和屠呦呦。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正如莫言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这件事是源于莫言个人的创作,显然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自己。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获奖后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虽然是科研带头人,但是她一再强调,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所以,她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将成就的获得归功于集体的力量。
遇到紧急情况时,选择假装没看见,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选择去化解危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当孩子学会辩证地思考人生,拥有正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会养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进而成就幸福美好的人生。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在推荐本书时说:“让我们和孩子们谈谈幸福。否则,社会将代替家长给孩子们教训,并引导他们走上物质、自私和不择手段的错误道路。这本快乐、实用、诗意的书将帮助成年人和儿童讨论和思考是什么让他们快乐,并走向真正、慷慨的幸福人生。”
《什么让我们快乐》如同一枚快乐因子,当把这枚因子植入孩子心中,快乐就会如影随形,幸福就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