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本科幻小说,大概看看就行,没必要读很多遍。——刘慈欣
2."你好,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看了您的三体之后,十分喜欢,能否发表一下后续作品,很着急。"——美国政府
3.我看了不止一遍,我很喜欢。""确确实实《三体》踢出了临门一脚,至少它带动中国科幻,从杂志时代、短篇时代迈向长篇畅销书时代,而且把科幻的圈子影响,从科幻圈子之内,向主流文学界,向社会扩散。"——著名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
4.刘慈欣的《三体》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杰作。他花了好些年时间,用大量的细节和独特的创意构筑了这个宇宙,讨论了生命和一切的爱、艺术与道德问题。——同行科幻四大天王之一韩松
5.This is a very unusual book, a unique blend of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politics and history, conspiracy theory and cosmology, where kings and emperors from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history mingle in a dreamlike game world, while cops and physicists deal with global conspiracies, murders, and alien invasions in the real world.
这是一部非常不一般的书,是包含科学和哲学猜想,政治和历史,阴谋论和宇宙学的一种独特乱炖。书里面中国和西方历史中的国王和皇帝在一个梦幻般的游戏里聚合,而警察和物理学家在现实世界里对付全球阴谋,谋杀和外星人入侵。
It's a worthy nominee.The other nominees still await my attention.
这本书有资格获得这个提名。另外那几本获得提名的书还需要我进一步研究。——《冰与火之歌》的原作者乔治马丁。
《三体》 :文革叙事的科幻书写
评价刘慈欣的《三体》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可以选择的角度太多。反复思量过后挑了这个角度,在很多人看来,写一部好的科幻小说,或者一部适合评论家们的科幻小说都不是难事,但是当作家的心思并不是用在这些上面,而是捎带着完成了这两件事的时候,就并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容易看出,刘慈欣在《三体》中表现出来的野心很大,不仅是试图将自己的作品序列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试图给出一些达到"科幻"这个语词内涵之中的尝试。这些尝试的可贵之处勇气可嘉,以至于《三体》作为一部小说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足以稍稍削弱这种尝试中闪耀着的光芒。
在《三体》中,刘慈欣把文革这一历史事件写进小说,直接凸显了文革这一事实i,并且作者并未把文革当作是科幻的背景,而是把《三体》此后所发生的"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冲突当成是文革事件所导致的结果来处理,也就是说这一历史事件是三体和地球冲突的导火索,它直接参与了《三体》中情节的发展和进程。《三体》中整个情节的推进都是因为六十年代的这场历时事件,同时它自身也构成了小说中一个重要事件,是一个由科幻走向现实的过程。
刘慈欣通过描写历史事件使得历史成为《三体》这部科幻小说的诱因和解决办法,因此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具有当下意义和时效性的科幻作品。科幻具有了刘慈欣所希望的"神话意义",但刘慈欣并不止步于此,《三体》世界中的文革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写文革的小说,他给出的是文革的后果,也就是文革对人的影响。
作为一部小说的《三体》,并不是一部足够好的作品。这种镜框式的叙事结构在这部小说中,镜框反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叶文洁经历的插叙事实上并不适合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这便是其结构上最大的败笔。此外,刘慈欣作品一贯疲弱无力的人物塑造,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与《球状闪电》类似,刘慈欣在《三体》中选择的叙事人是汪淼,而这个叙事人仅仅提供了一双眼睛——一个视点,在叙事中的作用并不比一个RPG游戏的主角更重要,这个视角无疑是精心选择的,因为刘慈欣的本意,从来都不是要塑造人物,因为他的科幻构思太过宏大,留给人物的地方本来就不多。然而这个视角事实上也存在问题,部分章节,尤其是插叙章节,明显可以看出视角转换的不流畅。在另一方面,小说中采用的文本拼贴的写作方式,运用的还不够纯熟,无疑"三体"游戏的有关章节和红岸基地解密文件的章节中,这种拼贴的方式是十分有趣和有效的,然而其他章节并未能很好地将这种手法统一。
然而这些都不是大的问题。或许这是一种症候,刘慈欣作为经历文革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成员,势必会陷入某些知识界共同的书写-表达的困境之中。在关于自我认知和知识分子社会角色选择的表达中,刘慈欣选择的是一种比较真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科学界的知识分子——至少叶文洁和汪淼的身上都体现出这种倾向,虽然他们的思考都十分之朴素。然而同时伴有的认同和书写的困境,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写作中视角-身份的迷失。
刘慈欣曾经把科幻当作是现代神话,在他看来神话其实也就是遥远年代发生的现实。文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仅是把真实带进历史的一种尝试,它在整个系列中又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突出的是文革中的人对自然的影响,自然被物化,并且成为人证明自身能力的依据。可以说,文革是《三体》整个故事的起点,也同时是作者思考人与自然的一个支点。
《三体》:一切都将逝去,惟死神永生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宇宙史,没有主角,罗辑和程心之所以用了较多的笔墨,作者是想借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地球的兴衰成败,且他们在地球的几个转折关键点上起了重大作用。不少配角,像云天明,维德,章北海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拯救地球文明,用的方法各不相同,结果也不一样。
章北海为了使人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谋杀了五个人;解除冬眠后,直接劫持了飞船,这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背叛,然而他的努力却让人类文明得以继续延续。这是正确还是错误?
维德为了阶梯计划顺利进行,谋杀了瓦季姆;他知道自己是真正合适的持剑人,企图谋杀程心;为了造出光速飞船,不惜与整个人类社会对抗……而他的真正动机和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改变人类被毁灭的命运,他主导研制的光速飞船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石。这又是对还是错?
"太空像一面放大镜,可以在瞬间把人类的阴暗面放大到最大。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要5分钟"
小说中的三体社会的描写其实就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形。作者用反乌托邦写法对社会中人们功利的追求、僵化的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进行了夸张的描写,都使人产生了现实社会的联想。 "黑暗森林"理论所阐释的宇宙间的斗争模式是博弈论的展开。其内核也使人在现实中似曾相识。
《三体》 :人类及未来,如星空一样浩瀚
《 三体》为代表的,刘慈欣的科幻里,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极为渺小;而文明本身作为一个概念,一个人类可能可以触及的未来,同星空一样浩瀚。 人类所珍视的所看重的一切,在更高等的智慧面前都微不足道。一幅记录了五千年悲欢离合的二维的画,在它们眼中或许比人类文明本身更有诗意。但是这个世界并不绝望,高等文明的力量并非不可触及。征途上会有抛弃会有牺牲,不过在万千平行世界里,总会有一个人类文明加入神的行列,成为那种弹指间便可决定群星命运的存在,臻于永恒。 文学的价值在于解构与重构,《三体》解构了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人性,重构了一个属于真正的星空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光辉照耀下,如今我们所体验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缕微尘。 这是科幻文学的特质,是一种所谓的主流文学永远也不可能体现出来的气魄。
从《三体》开始,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 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