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军师联盟》还是《虎啸龙吟》,剧集的制作水平、演员的演技都无可挑剔,唯一被观众质疑的,是这剧是否忠于历史、是否有“美化”司马懿的嫌疑。
实际上,戏剧并非还原历史,而是想要通过戏剧表达某种创作者的态度,引发某种思考,正如导演张永新所说,“我们不仰视也不俯视,我们平视,我们拍的就是活生生的、鲜活的司马懿。” 所以,这剧不是“美化”也不是“抹黑”,而只是要通过司马懿的一生,来探讨生存、欲望、胜败、归处等问题,既呈现他的好,也不避讳他的坏,只是通过司马懿身边人对他的评价,来表达主创的价值导向。
比如到最近播出的剧集中,曹叡死、曹爽能力不支,在没任何权力制约的情况下,司马懿将自己前期所有因权力平衡与压制所产生的恐惧、压抑全部转化为膨胀的欲望,开始靠以暴止暴、残忍杀戮降低恐惧。就算柏灵筠劝他“现在咱们司马家什么都有了,你是注定要入史书的人,现在应该要修德望,还有声誉啊”,他也全然不听,这时的他已不再顾及自己的生前身后名,他只在乎家族的利益与命运,甚至不惜把政敌夷三族来保全家人,连三岁小孩儿也不放过。
所以柏灵筠说她,“你是因恐惧而杀人,这样卑鄙怯懦的司马懿,我打心里瞧不起你!”司马孚厉声质问他“昔日的二哥,不惜自断双腿也要躲避曹公。可今日的二哥呢?与曹公又有什么分别?”
该剧成功的因素有哪些?首先,主角是个典型的“反英雄”角色,他不再是像诸葛亮那样远强过普通人的智慧神,也不是曹操那样霸气外露的枭雄,而是一个在现实中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欲望、有恐惧,在各种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委曲求全、如履薄冰,所以当他“揭竿而起”时才有那么多观众感同身受地大呼“爽”!但电视剧并不止步于此,随后又通过对他起事的呈现,让我们反思,在欲望的引领下,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克服恐惧,将这种欲望变成一种正能量。
所以,剧集还用了一种俏皮的意象化表达方式——那只叫“心猿意马”的乌龟,乌龟善忍,又能屈能伸,跟司马懿一生小心谨慎、隐忍善谋的性格十分贴合,剧中的“心猿意马”,某种程度上与司马懿互为映射。剧集最后,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老年司马懿在洛水河畔打起五禽戏,放掉了“心猿意马”,并在人生的最后说了一句“去吧,我的心猿意马。”这句话就是一种隐喻,“心猿意马”代表着司马懿一生的隐忍和抱负,他最终放走“心猿意马”,代表他终于看透,无论如何争权夺利,人最后的归处总是殊途同道。正如曹操临终前说的“这江山,谁都带不走”,站在生命的尽头,司马懿说这句话,也意味着放下。而这更为司马懿复杂人性添加了有趣注脚,为这部作品增添一分哲学意味的终极思考。
到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说主创者的态度是在角色态度之后。司马懿的态度真的不是吴秀波的态度,但吴秀波的态度却是通过司马懿,通过司马孚、柏灵筠、侯吉,通过所有的人,甚至最后通过一只乌龟来讲述的,他从未放弃歌颂人性的善,但也未曾有过一刻放弃人性中的恶,所以,这部戏讲述的是司马懿的一生,让你见证的是人心。
(w-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