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雄才大略,以弱冠之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创举,他好大喜功,很快把大好江山折腾得千疮百孔。其中主要是做了三大旷世工程: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阿房宫,修建骊山陵墓。
为了建陵墓,秦始皇可谓煞费苦心。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7年,当时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后,他就开始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其陵墓修建了37年竟然还没有完全完工。
秦始皇因为是死于巡游的路上,赵高等人把胡亥扶上皇帝的宝座,他就是秦二世。之后,秦二世又用了2年时间才把秦始皇陵的最后的收尾工作完成。
随后,秦始皇才被葬入这共建了39年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之所以建了这么长的时间,当然也不是白用功,其陵墓内外结构、安全防盗、保存效果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绝妙处理。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是这样述说秦始皇陵墓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全国后把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铜封固,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和各种珍奇宝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满满的。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机械将水银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齐全,地上景象万千,还有利用人和鱼的脂肪制作的蜡烛,很长时间都不会熄灭。
同时,秦始皇陵墓工程浩大,修建了39年,出动人力最多时有70万左右,少的时候也有30、40万。其中大部是完成土建的,他们完成后便撤了,而留下的是少量搞技术的,其墓内的机关布置等他们自然是清楚的。然而,当陵墓的收尾工作完成后,这些搞技术的工匠们遭殃了,秦二世来了个卸磨杀驴,让他们变成了陪葬的“活死人”。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如下: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大致意思就是说:秦二世将秦始皇后宫中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还有制造机关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隶,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接着关闭了墓道,最后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门,将所有陪葬人员全部关闭在陵墓中。
那么,问题来了,搞技术善后的工匠都死了,秦始皇墓里的情况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首先,先前撤退的搞土建的工人中自然也混杂着工程人员,他们中大部分人随章邯去搞“保卫战”去了。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大军击败了章邯的秦军,其中绝大秦军被俘虏,后被坑杀,但仍有少数人逃掉了,他们隐姓埋名地回到民间去了,成为了秦始皇陵墓构造或多或少的知情者。秦朝灭亡后,他们便暴露出秦始皇陵墓中的相关情况,于是一些内幕也就流传开了。
同时,秦始皇陵工程极为复杂,肯定会有设计图、施工图等相关资料,很可能保存在咸阳的秦朝中央政府。后来咸阳被义军攻破后,这些图纸很可能被擅于搞后勤的萧何收走了。再后来,自然成了汉朝中央政府的藏书。而汉朝的史官司马迁也很可能通过职务之便,看到了部分相关资料。
结果这些所见所闻的史料被司马迁收集到了,于是他通过走访收集民间传说,通过《秦记》的参考,再通过秦始皇陵墓的实地考察,最后写出了关于“秦始皇陵墓地宫”的情况。这才让世人知道了现在仍没有开发的秦始皇陵内部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