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是西方近代非常重要的文艺思潮,形成于法国17世纪中叶,此时的法国,由路易十三(1601年——1643年)和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执政,他们分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第二任和第三任国王,他们执政时期,重视商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使法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兴贵族的产生。
然而,法国跟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这个时候是“政教一体”的国家,国家权力和利益牢牢掌握在教皇和旧贵族手中。
普桑《阿尔卡迪亚牧人》
为了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争夺权力,在文化领域,为了适应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就自然而然诞生了“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在本质上是给新兴政权服务的,是为了反对旧势力而诞生的文艺思潮,有三大特征。
其一,维护新兴王权的利益。
其二,以理性克制欲望。
其三,借古喻今,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当做典范。
安格尔《大宫女》
从这三大特征完全可以看出,古典主义是新兴王权的传声筒,目的在于给他们服务。
表现在绘画上,就是以宫廷生活为创作题材,推崇崇高、雄伟、典雅的风格,以维护新政权的利益,赞美新兴王权的功绩为主要艺术宗旨。
因为崇尚理性,因此,在绘画中,常常贬低色彩和笔触的作用,轻视感性重视理性,对造型精益求精,在构图上追求完整和均衡。
布格罗《潘多拉》
古典主义的奠基人是法国著名画家普桑(1594年——1665年),他一生醉心于研究古希腊雕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拉斐尔和提香的作品,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参照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的审美理念来塑造的,把严谨、典雅、崇高、庄严、和谐、完美的艺术理念,全部融合进自己的作品里,认为这些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超越的典范。
桑普《圣餐》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法国18世纪,比古典主义整整晚了一个多世纪。著名画家大卫(1748年——1825年)是奠基人,之后,由他的学生安格尔,以及安格尔的学生布格罗,把新古典主义发展到高峰。
新古典主义跟古典主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作为学习对象,都追求雅致、端庄、唯美、严谨的画风。
新古典主义跟古典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自始至终都跟“法国大革命”保持紧密的联系,借助复兴古希腊传统文化的口号,来宣扬革命精神,才是新古典主义的本质。
大卫《马拉之死》
18世纪流行于西方的洛可可艺术,追求华丽、纤巧、秀美的风格,专门为贵族生活而服务,新古典主义画家为了反对这种风格,就发起了新古典主义。
在题材选择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往往选取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题材,来宣扬英雄主义情结。尤其战争中的英雄形象,是画家最热爱的题材。
发展到最后,新古典主义吸收了许多异域风情,逐渐倾向于浪漫色彩,最终,促进了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