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百度针对汽车行业正式推出集团云、网联云和供应链协同云三朵云。不止是百度,在去年6月,字节跳动被曝组建汽车云团队;去年11月,腾讯云官宣推出汽车云,今年6月又宣布战略升级,提出“车云一体化”;今年5月,华为云宣布拿下中国汽车云市场第一;8月底,阿里云和小鹏汽车联手落成驾驶智算中心“扶摇”。。。。。。
至此,包括阿里、腾讯、华为、字节跳动在内的头部企业,已全部入局“汽车云”战场。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汽车云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兵家必争之地?电动汽车的下半场汽车云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云化服务的需求正呈指数级上升,接入云服务成为电动汽车新势力不约而同的选择。
据《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汽车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高达335。2亿元,2026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可能突破800亿元。汽车正从机械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设备,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随之而改变,从机械移动能力转变为软件服务能力。
从“机械定义汽车”到“软件定义汽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分会秘书长张健给出了可以量化比较的数字,他表示,一辆2025年生产的智能汽车代码量预计将达到 7亿行,相较于2022年将增加2。3倍。
驱这一行行代码运行的是算力,而算力自然离不开云计算的助力。汽车云伴随着汽车智能化提速,将发挥汽车行业数字化底座和基础设施的作用,提升汽车的智能化、生态对接能力,并进一步提升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
具体来看,汽车智能化,一个是智能座舱的广泛应用,另一个是自动驾驶的飞速发展落地。智能座舱的云计算需求相对来说更容易满足,关键还是在于自动驾驶。
要实现自动驾驶,离不开对于路况信息的获取,靠的是搭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主机厂往往采纳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而传感器作为明面的汽车产品科技实力,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重要维度,目前主流车型的传感器数量已经超过 30 个。甚至传感器在车企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鄙视链。什么?你搭载两个激光雷达,那我就装三个,然后有汽车品牌发话了:四颗以下,请别说话。
智能汽车未来搭载的传感器可能越来越多,这背后有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原因,也有产品营销方面的考量。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最后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汽车产生的数据如同爆炸一般,将会逐渐膨胀,最终超出车企的利用能力以及控制范围。
对于车企来说,数据多固然是好事,但也足够让人头疼,尤其是传统车企,自然就带来了汽车云的需求。
那么,汽车云为什么选择了今天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开始爆发?原因或许在于,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走到了从辅助驾驶跨越到完全无人驾驶的关键时期。
注意,有可能不是过渡,而是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李彦宏判断,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确实,包括传统主机厂和造车新势力在内,已经有很多车企宣布放弃L3,直接跨越到L4。
简而言之,如果算力不足,有可能导致电动汽车在完全无人驾驶阶段发展停滞并走进一个死循环。
根据阿里2023财年Q1财报,阿里云成为阿里第二大营收来源,其市场份额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已不容忽视;百度2022年Q1财报中,智能云业务的增速为4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腾讯发布的2022年Q2财报显示,To B业务是唯一处于增长态势的业务板块,已经成为腾讯继增值服务之后的第二大营收支柱。
幸运的是,相比造车,国内云计算厂商已经度过了行业开荒阶段,已经走到了盈利的关口。比如阿里云,在2022财年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
在这方面,亚马逊云、微软云显然无法和国内云计算企业竞争,而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等具备国资背景的运营商云显然更具备优势。
其次,是云计算厂商对于汽车产业的理解程度。这既包括对传统汽车制造业数字化的理解,也包括对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云服务布局。从这一角度来看,优势企业是阿里和百度。
最后一个评估维度在于,汽车云企业是否入局造车。这里的“造车”是指,除了汽车云之外,其他一切与造车相关业务。
在谈擎说AI看来,汽车云对于汽车产业的变革,本质上分为数字产业化落地和产业数字化改造两大部分。
据介绍,集团云面向车企集团自身的数字化底座建设,覆盖了整车的研发、生产、交付、营销等全部流程;供应链协同云则是打通车企与上下游配套企业,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网联云为车企提供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层面的智能云解决方案,帮助车企进行数据采集,车辆状态监控和远程升级,提高汽车的智能交互和云端协同能力。
按照当前趋势,数字产业化落地带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或许将成为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有效路径。
在谈擎说AI看来,电动汽车发展到最后拼的其实就是两种资源,一种是锂,一种是算力。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