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时期的歌最适合按专辑去撸,等你撸完了就会明白,原来世人的绝大多数都低估了三子。家驹走后,三子用心努力了,但是无脑歌迷的煽风点火和脱离作品导致了嫌隙渐生,最终无奈解散。
抗争不是为了显得另类和矫情,而仅仅是顺从了内心的声音。相比那些一味顺从或盲从的人,抗争者更值得尊敬,因为自由之声往往会从后者口中喊出。
一个多月前,与某出版社主编探讨把“一路有家驹”的文字集结出书的事儿,闲聊中这位主编感慨地表示,Beyond实在是一支太优秀的乐队,家驹无愧灵魂队长的赞誉,他们把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做得非常出色,Beyond不需要任何奖项加身,在大众心里他们是无冕之王。他说,他最喜欢的一首单曲是「困兽斗」,最中意的专辑是《SOUND》。
《SOUND》是家驹走后三子时代的重要代表作,就在这张专辑推出的1995年,音乐界发生过好几件大事。 那一年,邓丽君在清迈因病逝世,唐朝乐队创始人贝斯手张炬因车祸辞世。
从这一年算起,两年前的1993黄家驹离世,两年后的1997香港回归,十年后的2005Beyond乐队无奈解散。 那些不朽的摇滚音乐人,往往不只是为后世留下闪光的作品,与此同时也会将自身的气息和痕迹一并留下。
提到摇滚,就必然要说抗争。 有人说,摇滚乐是为了抗争而抗争,成蹊极不赞同。只有当你去深切领会作品中的内涵时,你才能明白,每一首崇尚自由的歌曲都是为你而唱,每一首反抗类的摇滚佳作也都是替你在发声。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比如你说,这屋子太暗,想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会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出来调和了,愿意开窗了。
将就和顺从好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美德”,反抗和呐喊反而格格不入。人们不仅不愿意批判或反抗,连看到或听到稍微激烈的艺术品都变得噤若寒蝉。
很多歌迷都表示,Beyond的那些歌,我只想听软一点淡一点的,太重太躁的不适合我。于是,许多人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只喜欢听些情歌和偏流行的作品,然后与那些偏摇滚和带有深刻思考的歌保持距离。
这不能说是错,毕竟喜欢什么是人的自由,但不得不说,这样做实在太可惜了,因为你堵住了透彻了解一位音乐人的最佳通道。 面对这种尴尬,黄家驹和三子都无可奈何,既看不懂歌迷,也看不懂规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懂了。
只要有束缚和禁锢存在,抗争便不会停止。人这辈子都在与命抗争,可能是自我对抗,也可能是向规则宣战,哪怕为此粉身碎骨。
因为家驹的猝然离去,直接给Beyond三子打上了多一重烙印,那就是愤怒。
Beyond乐队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和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很尴尬,每次这尴尬出现时都令人不解和难过。他们明明是一支摇滚乐队,可歌迷中的绝大多数只听流行,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谁认为Beyond是摇滚谁就是脑子有病。还有些人深深陷入几首歌里便不再出来,真正眼界开阔的乐迷少之又少。
家驹走后,原本笼罩Beyond的牢笼并未消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三子身上的牢笼反而更明显了。人们的质疑、非议和挑唆,让编织牢笼的铁条变得愈发粗壮。
2005年的告别演唱会上,为了让歌迷理解他们的艰难,三子现场安排了缓缓下降的牢笼,并在笼中唱完了困兽斗。
2005 告别演唱会 困兽斗
在《二楼后座》的「醒你」中,三子毫不留情地讽刺无能明星和无脑歌迷,让很多人觉得太过直接。
当把目光转向专辑《SOUND》时,你会更加吃惊,原来三子不再满足于晦涩地批判,而是希望对各类现象进行辛辣地抨击,比如这首困兽斗。
黄贯中的声线告别了干净和清透,并形成了嘶哑和厚实的特点,唱功也趋于稳定,演唱曲风如此爆炸的歌居然并不费力,火力和能量十足。
困兽斗是重金属和硬摇滚风格,隐约还有着垃圾摇滚的味道。一段反抗味道强烈的电吉他Riff引领着前半程,音色和力量都非常出色,甚至让人联想起激流金属的玩法。中段变奏后,两把电吉他一粗一细配合默契,随后的电吉他solo相当暴躁,尾段的电吉他尖锐咆哮桀骜不驯,形象的描绘了挣扎和反抗。
关于困兽斗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歌曲是在表达对港英当局的不满,有人认为是对香港娱乐圈各类潜规则的鞭挞,也有人认为九七将至,困兽斗是对即将到来的大变化进行质疑和反抗。
1996年演唱会 困兽斗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至于究竟是哪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没有具体所指,只是一首处于绝境中仍不放弃抵抗的歌。
这几天,不断有人发消息问我,如何看待达明一派荣获金针奖,Beyond何时才能拿到这个奖?我几乎没有做任何回答。
以下仅为个人看法。首先,祝贺达明一派获奖。其次,黄家驹能得多少殊荣或Beyond能拿多少奖这一点都不重要,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与作品的重量相比,奖杯实在不值一提。最后,一旦你回归音乐本身,你就懂了黄家驹懂了Beyond,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没了。
(音频和视频无法在这边顺畅发布 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