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金区别如此之大?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在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改革之前存在差别,当时大家认为这种差别是因为两种不同的退休制度造成的。事业单位工作自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的养老保险以后,养老保险从双轨制变成了单轨制,但是这种差距不但不没有缩小,而且差别还有扩大的趋势,那么这种差别是怎么形成的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只经常回答网友关于养老金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方面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分别从制度层面、从个体差异,行业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综合起来形成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因素还是缴费基数的问题。
缴费基数只要是缴纳养老保险的人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缴费基数的高低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资的高低。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按照社保法的规定,在岗职工是以本人的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但综合起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相对比企业职工要高,所以事业单位职工的缴费基数一般也会比企业职工更高。
二是涉及到法律意识的问题。虽然政策法规明确规定要以本人的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事业单位和企业中的国有企业,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按照职工的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延伸的概念,就是缴费指数的提高,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但民营企业的的老板由于涉及到人力资源成本问题,老板也要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但是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大部分民营企业基本上不按本人实际工资缴纳养老保险,而是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
第二个因素是缴费年限的问题。
缴费年限的长短,是涉及到养老金高低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比较稳定,人员流动的概率比较低,比如教师,一般都会终身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改行或是辞职离职是极少数;医生很多人也是终身从事医生这个行业,即使跳槽也是在系统内流动。由于都属于在体制内工作,工作稳定,薪酬待遇稳定,绝大多数人退休时的视同缴费年限加上实际缴费年限都会达到30年以上;民营企业职工,很多人要在同一个企业工作满10年以上都是比较难的,长一点的能在一个单位工作5年左右就已经不错了。由于频繁地离职、跳槽,导致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职工,缴费年限偏低,有的甚至缴费满15年就不再继续缴费了。
有的人认为事业单位视同缴费年限,不能和实际缴费年限相提并论,这种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工龄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这是国家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劳动者的保护。工龄也是对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方式,而且很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是从1996年就开始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用,但由于制度的需要,以前的缴费年限全部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理应就要得到社会尊重。
第三个因素是过渡性养老金导致的问题。
过渡性养老金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养老金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企业职工来讲,一般人员的养老金只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但是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还要增加过渡性养老金。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比较短,视同缴费年限比较长,而且视同缴费系数要根据本人在岗时的职务、职级和技术职称挂钩,所以视同缴费系数比较高,加上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和基础养老金计算方式差不多,视同缴费年限越长的人,过渡性养老金就会越高,所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几乎和基础养老金差不多,有的人甚至还要高于基础养老金。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养老金差别之大,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等方面造成的差别,今后随着视同缴费年限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补充养老保险造成的差别。